皇冠hg1088官方始建于1958年,是我校设置最早的院系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特别是山东省的化工和制药行业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工程与管理人才。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3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级品牌与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连续5年山东省排名第一,201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制药工程是省级品牌与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202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学院在全国化工与制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18。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制药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山东省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2016年)、第五轮(2020年)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均位列B+档,是山东省属高校同类学科唯一,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工程,2020年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学院为我校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做出了显著贡献,是我校位列2022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第52位的首位贡献者。
学院拥有化工过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过程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态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态化工过程与介尺度结构材料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教科研平台5个,省部共建生态化工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化工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绿色与智慧化工山东省高校实验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多相流体反应与分离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过程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相有机合成及高效清洁分离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8个。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4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95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优青和高层次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青年)泰山学者1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青年)2人,市三八红旗手2人。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96%,具有海外背景比例近40%,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领衔,以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泰山学者等为核心,以国家优青、青年泰山学者等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博士后20余人。拥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品牌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一流专业,1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近三年考研率均达50%。成为我国化工与制药领域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学生中有20余人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担任高级职务。
学院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实现了“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先后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以及一大批企业重要课题,年均科研经费到款40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余项。学院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众多成果应用于齐鲁石化、烟台万华、中海油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区域产学研和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与万华化学、京博、齐鲁石化、新华制药、鲁南制药等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已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教授学生互访等。
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双促进,发挥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学院荣获2018年“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2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追求卓越和创建一流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为把学院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